中新網小分子褐藻糖膠南京2月26日電 (記者 朱曉穎)26日,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在館內接受採訪時,詳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“死難者”一詞由來,並認為,其繁瑣擇詞、反覆斟酌過程體現對歷史、對法律的嚴肅性、嚴謹性。
  為什麼不是“遇難同Ice-O-Matic製冰機胞”?
  據朱成山回憶,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在和他對公祭日事宜進行討論時,最辦公室出租先提出的就是“稱呼”問題。
  朱成山解釋說:“對我們來說,裝潢‘同胞’是準確的,但南京大屠殺是一個國際上歷史事件,如果我們邀請國際人士來,對日本友人、美國友人、俄羅斯友人講‘遇難同胞’,顯然不對,所以講‘遇難者’比‘遇難同胞’更為準確”。
  他表示,南京大屠殺事件不僅僅事關一座城市,對人類都具有警示意義,今後設立國家公祭日,系統家具邀請國際人士在每年12月13日來參加(和平集會),對他們說祭奠“遇難同胞”,顯然不對,所以此次力主把“同胞”改成“者”。
  為什麼不是“受難者”?
  “這個詞,我覺得更為寬泛,我不贊成。”朱成山說。
  “受難”一詞,在中國漢語解釋中為“遭受、蒙受災難”。
  他認為,“受難者”對象所指,比“遇難者”更加寬泛。“受傷了也叫‘受難’,個人損失也叫‘受難’,受了自然災害還叫‘受難’,所以不適合。”
  為什麼不是“殉難者”?
  “殉難”一般被解釋為“赴難,亦指為國家的危難而獻出生命”。
  南京歷史上曾有“壬午殉難”。明朝朱棣攻破南京之後,殺大臣一百二十人,滅方孝孺十族,殺八百七十三人,史稱“壬午殉難”。
  “‘壬午殉難’也是指血腥屠殺,但我覺得最好不用‘殉難’”。朱成山的理由是,“壬午殉難”是特指在南京玄武門發生事變的血腥屠殺,屬“內部矛盾”,南京大屠殺是屬“民族矛盾”,兩者不可混為一談。
  “死難者”與“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”館名不符?
  朱成山認為,“侵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”館名是約定俗成,“死難者”與館名並不矛盾。
  他介紹說,紀念館主要展陳四大內容:30萬同胞遇難、2萬多起強姦事件發生、南京城被破壞三分之一、大量公私財務毀損等。
  “紀念館名字,是指紀念館(展示)名稱;公祭日中的(主體)稱謂,法律上是指(受害)對象。”他說。
  “我認為‘死難者’一詞最為準確”
  在北京反覆修改討論方案時,朱成山堅持用“死難者”一詞,還因為“稱呼”問題發過脾氣。
  “我一直關註這個事,最後還是提出來用‘受難’,我有點不贊成,我就說,‘怎麼那麼固執,對這個問題很遺憾,將來名稱問題比什麼都重要。’”他說。
  還有一些專家提出,“死難者”聽上去過於沉重。朱成山認為,“死難者”這個詞是最準確的。“30萬這個數字,是不包括受傷的(人),僅僅是死去的(人),‘死難者’最能體現對歷史、對法律的準確性。”
  據朱成山介紹,“南京大屠殺”一詞最早來源於英文翻譯,出自1937年12月18日美國《紐約時報》,最終以法律形式將“南京大屠殺”一詞固化下來的是東京法庭審判。(完)  (原標題:朱成山詳釋國家公祭日中“死難者”一詞由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u77uuki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